在电子烟行业的江湖中,Bink与RELX(悦刻)的恩怨纠葛,曾是圈内人津津乐道的隐秘往事,这两大品牌的交锋,既是商业竞争的缩影,也折射出行业早期的野蛮生长与规则重塑。
Bink的崛起与陨落
Bink(铂德)诞生于2013年,是中国电子烟行业的早期拓荒者之一,凭借“烟油技术派”的标签,Bink一度以“口感还原度”为核心卖点,在2017年前后风头无两,其创始人汪泽其出身烟草供应链,对烟油配方的执着让Bink在技术流用户中积累了口碑。
Bink的短板同样明显:重技术轻营销,渠道布局迟缓,当行业进入“快消式”竞争阶段,Bink仍沉溺于技术迭代,错失了抢占线下市场的黄金窗口,更致命的是,2019年电子烟线上禁售令的出台,彻底暴露了Bink对线下依赖不足的软肋。
RELX的闪电战
相比之下,RELX的崛起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战,2018年成立的RELX,创始团队来自Uber、宝洁等快消与互联网巨头,深谙“流量+资本”的打法,通过高举高打的营销(如音乐节赞助、网红带货)和密集的线下门店扩张,RELX仅用一年时间便反超Bink,坐上行业头把交椅。
RELX的成功,本质上是对Bink路线的“降维打击”:
- 用户思维碾压技术思维:RELX淡化专业术语,将电子烟包装成“潮流生活方式”,吸引更广泛的年轻群体。
- 资本驱动的渠道霸权:通过补贴加盟商、快速铺货,RELX在禁售令前已构建起万店规模,而Bink此时仍困于“小而美”的标签。
暗战与争议
两者的竞争不乏暗流涌动,2019年,Bink曾公开质疑RELX“重营销轻产品”,指责其烟油存在安全隐患;而RELX则通过专利诉讼反击,指控Bink侵犯其陶瓷芯技术专利,这场口水战最终无疾而终,但RELX的舆论攻势显然更胜一筹——其“行业标准制定者”的人设逐渐深入人心。
殊途同归的困境
2021年后,电子烟行业迎来强监管时代,无论是Bink的技术路线,还是RELX的流量玩法,均面临国标、税收和牌照的三重考验,Bink选择押注海外市场,RELX则加速转型“合规化”,但两者均难复当年盛况。
启示录
Bink与RELX的旧事,实为两种商业逻辑的对抗:
- Bink的教训:技术是护城河,但绝非万能钥匙,在快消赛道,用户心智与渠道效率同样致命。
- RELX的隐患:资本能快速造神,却难掩产品同质化的问题,当潮水退去,RELX仍需回答“除了营销还剩什么”。
这段前尘旧事,或许正是电子烟行业狂飙时代的最后注脚。